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的背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中,文言志怪小说的传统最为久远。汉始,兴于魏晋,盛于唐,宋以后式微,逐渐为白话取代,但就在它如夕阳残照之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大放光彩,给历史悠久的文言短篇小说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而且在文学史上,任何新的文学样式的成熟和伟大作家的产生,往往不是某个第一流的作家骤然完成的,伟大作家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许多二三流的甚至不知名的先驱者为之铺平道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不例外。《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0篇,内容非常驳杂,读下来,大致可以将全书分为狐篇、鬼篇、仙篇、妖篇、异人篇和异事篇,可见,内容多谈花、鬼、狐、妖,并以此来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其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和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第二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为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作品。第三类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写作方法也不统一,其中有约一半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小说,而另一半是笔记体,也就是“一书而兼二体”,既有所见所闻的奇闻逸事,也有唐传奇式描写生动的篇章。《聊斋》既名“志异”,顾名思义,就是鲁迅所说:“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而且从作品内容来看,相当一部分有着程度不同的超现实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浪漫主义。正如蒲松龄自己在《聊斋自志》中谈到搜集奇闻逸事的过程也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此外,在叙事风范方面,《聊斋》中的许多笔记体继承了六朝笔记简短精炼的特点,这些篇章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只是描述一件奇闻逸事而已,有的叙述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有的描绘一个惊人的现象,或一二百字,或二三十字,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却别有一番风味。《聊斋志异》既写现实,又写幻想。植根现实、变革现实的积极幻想和脱离现实、胡思乱想的消极幻想是两种不同的幻想。《聊斋》幻想的魅力在于它既来自于现实,而又力图变革不合理的现实。其实细读《聊斋》,可以发现,蒲松龄的种种幻想,大半是社会人生的实际难题激发出来的。如婚姻上不合心,恋爱上不遂意,家庭里不和睦,科场中受挫折等等,《聊斋》之奇妙之处,恰好在于从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生困境化为美妙的幻境。因而,《聊斋》在描写现实人物的同时,又写了许许多多的狐精鬼魅的形象,蒲松龄之所以这样写,必定也有其特定的意图。想来,除了文学传统、审美情趣等原因,无非也是看中狐鬼善于变化和无拘无束的特点,并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孤愤,寄托自己的幻想。因为蒲松龄一生不得志,有着满肚子的悲愤需要发泄,满脑子的幻想需要表现,而且他又特别喜欢狐鬼故事,所以为狐鬼立传正好成为他寄托人生理想的事业。再想想,如果聊斋里没有这些妩媚迷人的花妖鬼狐,那便只剩下诡异怪诞的躯壳。正是这些妩媚妖娆的女子,让一本书,历经如此漫长的岁月,却依然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当然,有了这些妩媚迷人的不寻常的女子,自然会有爱情。在书中,即使非狐非鬼的现实男女谈情说爱,也常带有幻想色彩,和写实小说有所区别,更别说那些狐鬼了。值得一说的是,幻想既要高飞,也要有所限制,而蒲松龄深明此理,写狐鬼小说,既追求神奇,又限制神奇。因而书中的神鬼狐妖有所不能而非无所不能,因为她们虽然有善于变幻的超乎常人的一面,但仍然作为人来写,并非无所不能。正因为这些狐鬼妖魅既有超凡的一面,又有平凡的一面,同时又具有现实人的喜怒哀乐,内心往往也有种种矛盾和苦恼,而且多为社会中下阶层和平民阶层的女性,所以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让他们感到可亲可敬。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可见早期儒家对妇女的歧视态度。因为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里,注定了妇女是男尊女卑的牺牲品,在夫妻关系中处于被支配的服从地位,在个人品性上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特别要求女子讲求节操,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可见男子以自私的心理强加给妇女沉重的生理和心理压迫,完全漠视女性的人格尊严与心理欲求,并形成社会习惯性思维方式。而后至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开始解体,社会思想发生了显著变化,反对封建礼教,挑战程朱理学,肯定人欲,向传统的妇女观挑战。所以蒲松龄的爱情小说不只是纯粹颂扬单一的爱情,而是将其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联系到了与爱情有关的方方面面,因而表现了时代环境下新的观念冲击的爱情婚姻生活,从新的角度审视女子,因而在《聊斋志异》中有近百篇专以女子命名,其余篇章,虽不专写女子,却也往往以女子为主角。她们或为花妖,或为鬼狐,或为仙子神女,或为鸟精兽怪,或为世间奇女子。如彩蝶翩飞、百鸟翔集,纷纷集聚到蒲翁生花妙笔之下。她们真纯、真诚、情真、意真;她们善良、热情、心善;她们美得如月如花、如诗如画,貌美心也美;她们聪慧伶俐,多才多艺,在多个方面展示她们的巧思和奇能。最后,《聊斋》之所以塑造如此多奇特女子的形象,是因为蒲松龄是个关怀妇女命运的作家,他深情赞美妇女为自己的解放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还多方探索妇女解救自己的道路。让人不禁感叹:这浪漫神奇的世界,无不是种种社会现实的委婉折射罢了。当然,除了国内学者的研究以外,也有国外学者的研究,由此,国内学者加强了与国际学者的沟通交流,推动了《聊斋》的跨文化研究,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出现了《聊斋》与日本文学的影响研究,使得《聊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日趋步入多元化。比如有的研究指出了蒲松龄与卡夫卡在揭露社会对人性扭曲方面的相同的地方,作者创造性的将《聊斋犬奸》与《变形记》进行比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是《聊斋》的研究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研究深入的必然结果,而这些成果也为下一阶段学者进行专门的文化比较研究做了准备。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女性形象的创造是蒲松龄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一大贡献。在《聊斋志异》中,刻画最成功的形象多为女子,所以读《聊斋志异》,也尤其为这些女性形象所吸引。在蒲松龄笔下,聊斋里的女子们是美丽,多才、深情、热爱人生的,而这都体现了蒲松龄对于美的思念、对才的赞美、对爱情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而这些,在封建社会中,大多是可遇不可求的,尤其在婚姻爱情领域,封建礼教对人们的严重禁锢,千百年来,不断造成种种悲剧。蒲松龄的办法是运用了艺术的幻想,大胆而奇妙地为青年男女设计了各种不同于人世间的幻境。在那里,家长的干涉都以失败告终,门第的障碍也被越过,青年男女各以自己的意愿选择配偶。可见,蒲松龄创作《聊斋》,爱情故事写的最多,而且有意让其貌不扬、才能平平的男女获得幸福的爱情,因此他极力赞美那种品德高尚、彼此理解、患难相助的爱情。当然,在聊斋中的爱情主体中男子大多为正常人类,而女子则多为花妖鬼狐,就这一点足以证明《聊斋志异》中婚恋题材的人物形象的双面性特征。试想,如果聊斋中没有这些妩媚迷人的“妖性”女子,只剩下诡异怪诞的躯壳,那多少有点无趣了。蒲松龄出于对鬼魅世界不息的热爱与探知,和对纯美女性的痴迷与向往,在聊斋中孜孜不倦地描摹出许多丰沛饱满、特立独行的女子。其中最重要的,大约就是她们迥异于世俗女子的“狐”性。这一点,也构成了所有聊斋女子最值得浓墨重彩的灵魂。说到“狐”,可以想到“狐”是一个勾魂摄魄的词汇。妖媚的,风骚的,艳绝的,放任的,鬼魅的,不羁的,淡定的,骨感的,肆无忌惮的,却又都不足以概括这一个“狐”字里所植入的无限风情。正如《聊斋志异》中的“狐”,讲的并不只是妖性的女狐,还包括那些花妖鬼魅和鸟兽鱼虫幻化而成的精灵女子。可以说,她们是《聊斋》中的灵魂。千百年来,世人对于这些女子所做的评价已然不少,从微观到宏观,或发隐抉微,或高屋建瓴,硕果累累。更是有许许多多创新的想法,而我只是从婚恋题材的角度来浅谈一下这些女子们的双面性特征,比如从异样形态与人性本质、语言与行为的落差、表达方式与思维逻辑的变幻等角度来论述。还有一个原因是《聊斋志异》中数量最多的就是以花鬼狐妖为描写对象的婚姻恋爱小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最能代表蒲松龄的创作旨趣和艺术风格。而且蒲松龄将婚恋题材的故事置于清初社会政治的大背景下,置于封建文化根深蒂固的大背景下,涉及到广泛的社会问题,包括了作者的伦理观、道德观。而且作者在这些“女子”身上,赋予了理想的性格和美好的品德,以对照封建末期的道德沦丧的社会现象。所以,当那些“女子”与人世间的男子发生情感或者纠葛时,不仅牵连到男子的家族、社会关系、官府乃至社会深层的问题,比如封建礼教等。看到她们如此肆意欢笑,痛苦的呻吟,愤怒的反抗以及机智的斗争,我们也看到了人性美、人情美。《聊斋志异》中婚恋题材故事中的女主角多为异类,我们在她们身上,可以看到蒲松龄的爱恨情仇和高尚情操。在读这种题材的故事中,我们通过蒲松龄细腻创新的文字,可以看到青年男女们的真诚相爱并自由结合。如《婴宁》《莲香》《红玉》《小谢》等作品。除了这种,也还有一种恋爱原则,叫做“知己”之爱,则体现了一种进步的爱情观。如《瑞云》《连城》等作品。再有就是揭露了封建势力对于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向往,并对她们的反抗斗争进行赞颂。如《连琐》《连城》等作品。此外还有就是追求理想的家庭婚姻生活。如《聂小倩》《宦娘》等作品。最后一种则更是体现了蒲松龄的创新以及思想进步之处,就是提倡男女真情,尊重女子人格。这类女子如莲香、小翠、红玉、香玉等等,她们善良、热情、不受拘束,富有主动精神。正是因为有这些女子,才造就了独一无二且不可超越的《聊斋志异》。不可否认的是,《聊斋志异》中的那些花妖鬼魅可以幻化成人形,但从根本上来讲,她们也仍然是动物,与我们人类这种高级动物有些质的区别。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可以看出蒲松龄富有同情心,主要我们人类要爱护动物,反对人类滥杀动物,体现了对于动物生命的尊重,并对那些虐待动物的人给予了严重的惩罚,可见蒲松龄爱憎分明。但是,蒲松龄不仅要求我们关爱动物、植物,和自然和谐共处,他还关注了那些幻化成人类的人的自身的和谐。如婴宁、花姑子等人都具有天真烂漫的个性,她们十分憨厚,天真,没有心机,极具自然之美。而这些人物在现实世界要么笨拙要么死板要么痴呆,但是她们在蒲松龄的笔下却得到了人们一致的认可,可见蒲松龄提倡真善美。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充斥着谎言与心机的世界,比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教授一些如何讨好老师,如何察言观色的方法,可见现代成人世界的现实,所以也让我们的下一代过早失去童真,而变得越来越世俗化。所以在这个背景下,真诚和烂漫显得如此重要和难以获得。所以,我们在阅读《聊斋志异》的过程中,也能够让我们在现如今如此大的社会压力下,找到一种舒缓身心的另外一种世界,可以好好的释放紧张、压力和不安感,也算是有所得。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聊斋志异)是一道人物形象的缤纷画廊。《世说新语.言语》:“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他的这句名言,我们完全可以拿来比喻《聊斋志异》人物形象的丰腴多彩。而且在《聊斋志异》众多的人物形象中,最光彩夺目且最能引起当代读者欣赏兴味的,应当是那联翩而至,使人应接不暇的一列女儿形象。那么,说到女子,必然也有男子,男女相遇,必然会有爱情故事。由此,我这个课题主要是说《聊斋志异》中关于婚恋题材人物形象的双面性特征。至于双面性,前面说过,就是从异形人性、语言行为、表达思维三个方面入手。
聊斋的女儿们是美丽的,让人生出无限的遐想和爱恋;聊斋的女儿们是多才的,与那些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无用书生比起来,可谓丰富多彩;聊斋的女儿们是深情的,展现了女儿们丰富的情感;聊斋的女儿们是热爱人生的,她们关心丈夫,扶持夫家,是丈夫的贤内助。总之,聊斋女儿们是美丽、多才、深情、热爱人生的,这都体现了蒲松龄对美的思念、对才的赞美、对情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今天来欣赏这些人物形象,也同样会受到美的熏陶,才的浸染、情的激荡、生活的启迪。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范读文本法:阅读《聊斋志异》、《聊斋女儿谱》、《聊斋五十狐》等作品。
2、文献查阅法:阅读有关《聊斋志异》婚恋题材方面的研究资料,整理出有利于自己的观点的资料。
4. 参考文献
[1]张泰聊斋志异解读[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刘云春.明清小说与历史叙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5. 工作计划
序号起讫时间 主要工作内容
1、2022年第11周一12周:毕业论文分组,确定选题方向2、2022年第12周一 2022年第1周:完成资料检索并阅读资料3、2022年第1周-第3周:完成开题报告4、2022年第4周一第5周:完成论文写作提纲5、2022年第5周一第10周:完成论文初稿6、2022年第10周一第12周:完成论文修改稿7、2022年第13周一第15周:论文定稿8、2022年第16- -17周:准备答辩9、2022年第17周- 第18周:完成论文答辩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