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苦难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的常遇境况。苦难意识是人类在经历,感受,反省苦难后产生的对苦难本身的深入认识和价值升华,是人类对苦难现实表象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出的人生底蕴,是人类特有的自觉意识。这种意识与文学艺术相契合,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题之一。对于苦难意识的研究目前主要是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对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的分析,对不同作者描写苦难意识的比较,对作者创作风格,创作方法的解读,以及某时期文学创作中的苦难意识的总结,挖掘出作品背后隐藏的深意,得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关于苦难意识的思考。
余华的《活着》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描写苦难意识的代表作品。目前对《活着》的研究现状如下:
首先,是对小说主人公福贵的分析。比如夏欢,黄佳囡,郝明铭在《从福贵的心理状态看余华的苦难意识》中指出福贵的心理状态是从消极心态转变为积极心态的一个过程。福贵因为赌博输光家财,父亲去世而产生消极心态。然而福贵想到病危的母亲,身边的妻子还需要自己照顾,慢慢转变了消极情绪,有了情感寄托的福贵而慢慢振作了起来。因为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福贵对苦难的看法也发生了转变,生存观念也随之产生转变,余华想通过 “福贵”这一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状态,把那些被不合理的现实世界所盘剥压制的痛苦状态,生动细腻的揭示出来,向人们揭示出人类精神境遇不幸的真相,表达自己对不合理的现实世界的反抗。余华把在福贵身上体会到的人类精神苦难,归结为除了中国农民的国民劣根性外,更多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看似正常实则不合理的社会政治环境对农民的压制。再比如朱青在《苦难中的抉择—--论福贵形象》中指出福贵虽然经历了家产败尽,亲人相继尽数死亡,战争流亡等苦难,最后只剩一头老黄牛陪伴自己,但是每次遭遇苦难时福贵都承受了下来,《活着》中的福贵不仅仅只是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更是向世人展示一种生存智慧。朱青指出福贵认为苦难就是他的命运,他以一种不抗争的态度去迎接他生命中的苦难,默默忍受就是在承担每一次苦难,也是对苦难的最大抗争。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阐述苦难意识的概念和意义;第二部分详细点分析《活着》中的苦难意识特色和意义,以及《平凡的世界》中苦难意识的特色和意义。第三部分本文重点将《活着》和《平凡的世界》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二者作品中苦难意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解释造成二者相同和不同的原因所在。第四部分总结得出对比分析二者苦难意识所获得的启示和意义。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文本细读法:细密研究作品的上下文以及其言外之意。
2、对比分析法:也叫比较分析法,把作品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评价。
4. 参考文献
[1]樊琦.论余华小说的“苦难意识”[J].辽宁:辽宁大学学报,2000年版
[2]张勇.以写实方式展开对苦难的叙述、追溯和救赎——论余华长篇小说《活着》[J].安徽: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版
[3]代柯洋.解读余华小说《活着》的生命意识[J].山东: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版
5. 工作计划
1、2022.11月——2022.12月确定选题;
2、2022.12月——2022.2月完成资料索引,阅读资料;
3、2022.02.18——2022.03.1完成开题报告;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