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李劼人作品中的四川方言研究 ——以《死水微澜》为例开题报告

 2023-03-10 10:20:0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李劼人,1891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1912年开始创作小说,并发表处女作《游园会》,他是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亲历者和支持者。1919年前往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回国,之后长时间在成都居住。1935年7月写成长篇历史小说《死水微澜》,1936年写成长篇小说《暴风雨前》,1937年,长篇历史小说《大波》上、中、下三册相继出版。这三部作品被称为“大河三部曲”,开创了现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先河。除了作家身份以外,他还是法国文学翻译家、美食家、实业家以及成都副市长。在川籍作家中,李劼人虽然没有郭沫若、巴金等声名远扬,但他的小说以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巴蜀文化特质,在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与鲁迅、老舍、沈从文、赵树理等文学家类似,他的作品语言也有着自己的独特标识。李劼人被郭沫若先生称作是“中国的左拉”;曹聚仁认为“现代中国小说作家之中,李劼人的几种长篇小说,其成就还在茅盾、巴金之上。”司马长风在《中国文学史》中把他列为我国三十年代长篇小说的七大家之一,认为李劼人“风格沉实,规模宏大,长于结构,而个别人物与景物的描写又极细致生动,有直逼福楼拜、托尔斯泰的气魄。”

李劼人作为四川籍的文学作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忽视和遗忘。他一生创作的作品为数不多,学术界对他的作品影响和价值认同存在较大差异,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李劼人的认识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相关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大部分集中于对李劼人作品文学性的研究,还有通过研究李劼人作品引发对巴蜀地域文化的思考,少部分研究注意到了李劼人作品中的方言。随着时代的变迁,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所提升。虽然现有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研究重点主要还集中在其作品上,多属于文学评论性质,从思想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角度对其人及其思想进行的研究不多。其次,目前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1949年前的李劼人及其作品,但我们应该把他和他的作品放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去认识和研究。不仅是要把他放在建国初期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同时也要把他放在四川这个具体的环境中来考察。不仅需要研究他的作品,而且需要了解和研究他的思想。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内容是:李劼人方言入文的写作动因、文学视角下的四川方言研究、李劼人小说中的四川方言词汇研究、四川方言与巴蜀地域文化研究。

1.方言入文的写作动因研究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方言情结和文化意识;然后是蜀中形象的客观存在;最后是文化运动和文艺思潮。2.文学视角下的四川方言研究是从语言特点和艺术效果两方面展开论述。3.李劼人小说中的四川方言词汇研究以代表作《死水微澜》为主,研究了作品中的四川方言词语类型及其表现功能,分为方言名词、方言动词、方言形容词、方言副词、方言量词、方言介词、方言连词七大类。

4.四川方言与巴蜀地域文化研究,对巴蜀文化的历史沿革进行了阐述,归纳出巴蜀文化的特征,最后解读李劼人作品中的地域文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精读法:读李劼人代表作《死水微澜》,深刻体会并理解作品中四川方言的文学魅力和语言特色;2、文献研究法: 在图书馆及中国知网查阅大量相关的资料、文献,并加以认真地研读、分析,总结前人的研究方法与结果; 3、比较研究法:将专门研究李劼人作品中的四川方言研究结论与研究四川籍其他名家和其他地区方言的文学作品的研究结论进行比较归纳; 4、思考总结法:结合所收集的材料以及自己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整理概括,明确文章的大体框架。

步骤:1、前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概括,找到自己感兴趣和有意义的论题; 2、通过去图书馆或阅览室,上网等各种途径广泛搜集古今学者对李劼人以及其作品中四川方言研究的相关论文及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并作好分类记录; 3、细读李劼人代表作《死水微澜》,摘录作者具有代表性的四川方言的语段;4、根据整理的资料和搜集的资料明确写作思路,列提纲,写开题报告,撰写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艾芦. 李劼人语言艺术初探[J]. 四川作家研究,1991(3).[2]曹聚仁. 文坛五十年[M]. 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6.[3]陈羲. 论李劼人方言写作的深层动因[J]. 名作欣赏,2020(2).[4]邓经武. 论李劼人创作的巴蜀文化因子[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4(4).[5]付丽娟. 《死水微澜》四川方言词研究[D].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5.[6]蒋宗福. 四川方言词语考释[M]. 巴蜀书社,2002.[7]孔雪. 李劼人与巴蜀地域文化研究[D]. 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2.[8]李劼人. 死水微澜[M]. 四川文艺出版社,2020.[9]罗岚. 李劼人作品的巴蜀文化阐释[D].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10]林泉.《 死水微澜》部分方言词语考释[J]. 中华文化论坛,2013(6).[11]李士文. 李劼人的生平和创作[M].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12]司马长风. 中国新文学史(中卷)[M]. 台湾传记文学出版中心,1991.[13]陶熔. 幽默——李劼人艺术世界的独特韵味[J]. 四川大学学报,1992(3).[14]王文虎、张一舟、周家筠. 四川方言词典[M].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15]张冬梅. 对《死水微澜》中成都方言词汇历时发展的认知调查[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20(2).[16]朝璐. 沙汀、李劼人小说语言风格的比较[J]. 重庆师专学报,1999(1).[17]张瑞科. 试论《死水微澜》的语言特色[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7).[18]张勇. 郭沫若、李劼人与巴蜀文化[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

5. 工作计划

1. 2022.11.15—2022.1.4 选题,教师申报课题,学生完成资料索引,阅读资料2. 2022.1.5—2022.3.5 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继续查阅资料,为撰写论文做准备3. 2022.3.6—2022.3.20 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撰写论文写作提纲、论文4. 2022.3.21—2022.4.25 完成论文初稿5. 2022.4.26—2022.5.10 教师批阅,督促学生修改6. 2022.5.11—2022.5.25 完成再稿、三稿、定稿。

交定稿(2份),指导教师审读论文7. 2022.5.26—2022.5.30 教师评阅论文(填报评阅教师评分表)、学生准备答辩8. 2022年6月初各系组织论文答辩,填报答辩评分表及答辩考核评议书;汇总上报毕业论文成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