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非史:试论蒙文通的经史观 ——以蒙文通〈经史抉原〉为中心开题报告

 2024-01-08 10:28:2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蒙文通先生是近代蜀学名宿,师从今文经学大师廖平,后从学于近代佛学大师欧阳竟无,学问博通精深,出入古今经史,在经学史和史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其经学研究成果包括《经史抉原》、《古学甄微》、《经学抉原》、《孔子和今文学》、《井研廖季平与近代今古文学》、《井研廖季平师与汉代今古文学》、《儒家政治思想之发展》等。蒙文通先生于1968年逝世后,国内关于其学术思想的研究逐步开展,巴蜀书社于1987年开始陆续收录整理蒙文通生平重要论述,出版名为《蒙文通全集》,共六卷本,为研究蒙文通学术思想体系提供相当重要的文献基础。

目前学界关于蒙文通经学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进行论述,一是立足于蒙文通师承关系与学术思想渊源,展开关于学术史的论述整理;二是爬梳整理蒙文通具体经学观点,分析蒙文通对经学问题的独到认识;三是结合近代趋新大势与学术典范转移的社会背景,对各学人在传统转化路径选择展开类比式的探讨研究。其中关键论述例有:蔡方鹿、刘兴淑合撰的《蒙文通经学与理学思想研究》、蔡方鹿的《蒙文通经学四变述论》与《蒙文通对六经皆史说的批评及其经史观的时代意义》,张志强的《经、儒、史关系的重构与“批判儒学”之建立——以lt;儒学五论gt;为中心试论蒙文通儒学特质》,王汎森的《从经学向史学的过渡——以廖平和蒙文通为例》,张凯的《经史嬗递与重建中华文明体系之路径——以傅斯年与蒙文通学术分合为中心》和《浙东史学与民国经史转型——以刘咸炘、蒙文通为中心》等。

首先关于蒙文通经学思想渊源与师承关系展开论述的主要研究有王汎森的《从经学向史学的过渡——以廖平和蒙文通为例》,王汎森立足于新旧典范转化大势,论述蒙文通转向经史二元论观点的原因,认为正是基于晚清以降琐碎今古之争而使学术系统走向低迷。故蒙文通在承袭廖平经学治学理路的基础上,亦突破其传统士人式的哲学式纲宗认识,主张用史学的方法解决今古之争这一经学问题,强调人的行为活动、事件演变历时性与各因素作用的外在社会层面考察,实现从传统经学理论向史学思维的转换。王汎森认为从廖平到蒙文通治学思路的转变,实际实现的是由专注于六经大义“大经大法”式的传统经学思维向历时性事件取向的历史性思维的转变。王汎森将这一转变的特点概括为五个方面,即经是经,史是史的经史分离认识;丢弃今古之争,代以古代学术史的问题转向;明确历时性,打破传统经学混讲古史的循环观念;以史学研究法区分古代文献“理想”与“事实”之分别;并接受了19世纪西方史学理论的影响,诸如种族地理等自然因素在史学分析中方法借鉴。在王汎森看来,主张经史分途是往往是大多数史学家从经入史的第一步,而如何处理经学材料的认识正是蒙文通转向史学的关键问题。此外在关于廖平经学思想研究论述中亦有涉及蒙文通师承思想的发展演变,其中崔海亮的《廖平经古学研究》中有专文论述蒙文通对廖平经学的继承和发展。崔海亮认为,蒙文通的经学思想与廖平一脉相承的,蒙文通继承廖平以礼制分今古的思想,抛弃传统今古分歧,且以地域区分为齐鲁晋三学的“文化三系说”亦是廖平以地域分今古思想的继承发展。不同之处在于廖平探究经学的根本是传统经制的哲学思维,而蒙文通则立足于历时性的史学思想,着眼于思想和历史的互动,结合时势背景考察经学义理的时代与意义变迁。关于廖平与蒙文通经学思想的传承,蔡方鹿在《蒙文通经学与理学思想研究》里亦有提及,认为“继承廖平,阐发师说”是蒙文通的经学特色之一。刘耀的《经术与诸子:廖平、蒙文通的经史传承与民国学术》一文以经学与诸子学关系互动问题入手,认为蒙文通虽不认同廖平晚年四变观点,但其大小、天人学说却打通了诸子间的壁垒,且与中国传统学说整体化的时代趋势暗合,为蒙文通的经学研究创造了条件,实现在廖平今文经的基础上,打破孔子的权威与诸子的解放。蒙文通对廖平的经学特别是其经学研究前三变做了积极的阐发,有力地扩大了廖平经学影响力,亦为近代蜀学的兴起奠定相当基石。
其次在蒙文通经学思想的具体论述方面,目前已有研究多侧重于针对蒙文通经史系统中某一具体主张、具体经制问题或针对蒙文通某一专文论述展开学术论证,深入研究。蔡方鹿在《蒙文通对六经皆史的批评和其经史观的时代意义》中,即主要阐述蒙文通对经史分途观点并强调蒙文通在批评六经皆史之外也指出了经史的联系,即相区别外亦有相互联系。蒙文通反对将经学按西方学科体系分门别类化,强调儒史哲的整体性,并持以经为本的经学整体系统化观点。此一点在张志强的《经儒史关系重构》中亦有所强调,张志强在研究中主要突出了蒙文通治经的整体性观点,认为蒙文通的经学思想经历了由经学走向史学,又从史学汇入经学与义理充分分化发展的“大儒学”观念。在《蒙文通经学与理学思想研究》中,蔡方鹿进一步详细梳理了蒙文通对经学与诸子学关系问题的讨论与思考,蒙文通认为周秦之际,儒学和诸子学互为采获,相互影响,儒家以经术为中心,汇集百家之长,最终于汉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汉代经学融汇百家而综其旨要于儒。蔡方鹿随之指出将经学和政治密切联系起来是蒙文通经学思想的重要特征,并侧重对蒙文通所探讨的井田、辟雍、巡狩和明堂等经制制度进行了具体的实证评析,着重阐发了蒙文通思想中的“革命说”和“万民一律平等的思想”,对蒙文通经学思想做了进一步深入的阐释与独到见解。皮迷迷的《经史转型与“儒史相资”——以蒙文通的“禅让”研究为例》即亦以蒙文通关于“禅让”制度研究为中心,通过蒙文通“禅让”制度的考察与学术论证分析,实现对蒙文通儒史相资研究范式的细化实证解读,将其这一经史思想置于在近代经学到现代史学的转向之间,深入对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过程的理解。鲍有为的《经史之间:蒙文通的素王革命论》则立足于蒙文通论述中关于今文经中的素王革命论展开对于蒙文通经学观念的现代意义价值考察。在蒙文通专文论述研究方面,张凯的《〈经学抉原〉与民初经学之走向》与曾海军的《从“原史”到“旧史”——lt;史微gt;与lt;经学抉原gt;之比较研究》皆立足于蒙文通《经学抉原》展开文献研究,前文侧重以《经学抉原》为例,整理归纳蒙文通经史观念,探微传统经学的近代化转变;后文则将张尔田的《史微》与蒙文通《经学抉原》对比,从二者对待经史关系、今古经传统等差异入手,实现对经学自传统向现代转变不同路径与学术形态的考察。
以张凯为代表的近代学术思想史研究,则主要集中于近代学术典范转移中各学人在传统转化路径选择的对比探讨,张凯在《浙东史学和民国经史转型》中,以刘咸炘与蒙文通两位蜀学学人为中心,立足于其二者通过重塑浙东史学以求传统学术现代发展的治学路径,研究蒙文通经史观点在这一阶段的演化,认为蒙文通通过对浙东史学的理解得以体会史料学和史学的差异,从“稍知归宿”发展到“儒史相资”独特经史模式,与刘咸炘以章学诚为核心,构建起“以宋世婺州史学为表,明之姚江理学为里”的浙东学术系谱以重建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治学路径形成对比。张凯通过对其二者立身于激变近世下与浙东史学的不同侧重解读,呈现晚近学人转化传统学术的本意与主旨,即旨在重新诠释构建中国传统学术渊源流变以沟通中西。而后张凯在《经史嬗递和重建中华文明体系之路径》中,则以傅斯年与蒙文通的异同分合为重点展开论述,傅斯年、蒙文通二人皆经历了出入今古、由经入史的学思历程,从二人经史观念的异同中突出蒙文通经史重构问题的重要意义,认为蒙文通正是在经史嬗递中阐发儒学义理和经史之学,成为了重建中华文明体系的重要知识和思想资源。
结合以上现有关蒙文通经史思想的研究论述,可以发现目前对于蒙文通的研究面向相当广泛,研究层面亦已较为深入细化;与此同时,现有研究仍然较多处于对蒙文通学术思想的梳理阶段,且例如蒙文通“六经非史”等具体经史观念的思考论述问题上仍缺乏深入的实证式文献学术论证。蒙文通作为近代经史大家,对于其经学思想的深入理解需结合中国近代新旧中西多歧互渗的时局背景,以“去熟悉化”的治学观念实现对近人“非古非今”特殊思想时期的正确准确解读。以张凯研究为典例,在基于时代分析与同期学人对比的探讨下,亦需要注意蒙文通自身学术思想体系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经学观点的对照研究,以直观体现历史进程流转下以蒙文通为代表的近代学人传统经学观点的转变。
(2)研究目的:
蒙文通先生作为声誉中外的经学大师、近代蜀学重要代表人物,亦是清季民初典范转移之际,实现由经入史的重要学人代表,而关于中国传统学术体系向近代学科分系转变的问题研究,以经学为代表的传统四部治学如何实现近代演变,其中涉及到普适性道路选择与地方性文化、近代民族意识、西学冲击等诸多面向尚未引起学界充分重视或并未形成具体专文撰述,故本课题欲以《蒙文通文集》第三卷《经史抉原》为中心,通过对其中收录的大量承廖师今文经学文论与关于宋史方向的史学实证论述的研读品析,对蒙文通经史思想进行进一步梳理,从蒙文通先生由经入史、出入经史的治学历程溯源,既希望可以探讨传统经学的现代演变的范式,亦试图以蒙文通为代表,结合近代趋新大势的时代背景,对于现有研究中处于失语状态的保守派学人做更深层次的诠释与其学术思想层面认识的深入。
(3)研究意义:
蒙文通先生在《经学导言》和《经学抉原》中,承继其师廖平关于鲁齐燕赵学研究,提出学派之异与各地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创见,而后在《古史甄微》中进一步发展论述为“古史三系说”,论说先秦三系历史社会之特点与差异传承,以至对汉社会思想时风影响。蒙先生认为今文学起于汉初孔家嫡传的齐、鲁之学,后出入诸子,杂而不纯,古文则源于三晋,非孔子所传,而今古文实为汉人强制组成之学,仅能将其视之为汉代经学发展之代表。蒙文通先生承师廖平,以《礼制》入手,判分今古文,进一步提出今文家“国野异制”“一王大法”等理论实为今文家于秦集权暴虐现实下“托古改制”的政治理想,认为“有周之旧典焉,所谓史学者也;有秦以来儒者之理想焉,所谓经学者,实哲学也,此今古学所由判也。”以此打破今古文之争,重新划分并解释今古学判分界限,并系统揭示汉今文经“素王”“革命”思想。蒙文通以今古经新解而突破今古文传统的经史观念,主张经史分途以驳斥古文家“六经皆史”的观念,亦以今文家“素王”“革命”的政治理想驳斥今文家“托古改制”之陈说,认为今文家持之政治理想需有别于史学史迹,对于六艺经传的研究应突破文献史料的经典研究,而将之视为思想论述,以六艺经传研究中得道,形成经学非史学所能取代而为中国传统学术之本的独特经史观念。
蒙文通强调经学重要性,以经学统中国传统学术系统,对这一独到经史观念的认识,需将其置于中国近代趋西趋新的激进局势。在清季民初中西学竞的背景下,传统四部之学向分科治学过渡,传统经学如何实现顺乎时代的近代演变,成为近代学术典范转移的重大问题。近代学人间曾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全盘西化,再造文明”等多重方案,其中蒙文通与其师廖平皆被视为趋新大势下偏向保守的旧学一方。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近代学人的学术派分并非非此即彼的新旧二元对立,正如王汎森在《中国近代的史家与史学》中所强调,对于包括章太炎、蒙文通等文化保守主义学人的认识,需要明确其皆深受西方文化洗礼后,再选择回头尊孔、微妙修改传统文化体系,对于其的保守意识需建立于趋新程度的差异认识,而有别于固守陈见的守成旧派。
然而身处近世激变余韵,西学遗风仍存与近世史料繁富相当的研究现状下,重访近代学人思想已成为学界难题,且正如柯文在《历史三调》中所言历史作为“事件、经历、神话”的有意识构建,近代学术思想史亦深受以新文化学人与史观派为代表的政治旗手们选择性地加工史料、有意识地话语体系构建影响,故而处于“新旧”二极之间的“不新不旧”或被视为更趋保守的人物极易因时势所趋而被迫“失语”。基于近代学术思想史这一研究现状与龃龉,故对于以蒙文通为代表的近代学人经史观念的系统考察与梳理,既为探究近代学术体系典范转移下,传统学术转型取径选择与近代学人观念的认识问题,亦可以蒙文通为例,观察近代趋新大势下,较之激进西向知识分子外更趋旧学的保守学人的学术思想变迁。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本课题拟以《蒙文通文集》第3卷《经史抉原》为中心,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蒙文通关于经史研究论述为主要文献,展开关于其“六经非史”独到经史观念的考察与解读,从《经史抉原》中关于其师廖平今文经学思想的引介入手,展开对蒙文通治学生平师承与学术思想来源溯源的梳理,在其晚年集大成之作《孔子和今文学》中进一步深入解读对于其关于今古经的认识并展开对于“六经非史”观念的深化理解,并结合文集中关于史学史、宋代学术史等史学具体论述研究进行对蒙文通“六经非史”观念的实证式解读分析,以完善加深对蒙文通经史观念的认识。

本文初步拟定篇章结构大致即以《经史抉原》篇章脉络布局,首先论述“六经皆史”观念认识以及其之于中国古代学术史地位与价值意义,并论及晚清今古文之争的时局背景与重构中国传统学术体系的近代学术典范转移大势。再结合蒙文通《经学导言》《经学抉原》《井研廖季平师与近代今文学》《井研廖师与汉代今古文学》等关于今古文学与廖平今文经学思想的具体论述进一步细化深入对蒙文通“六经非史”观念的解读,并结合清季民初中西学竞的激进学风与复杂多歧的政治局势演变,从蒙文通“横论学术”的社会外在视角观察近代学人学术思想的演变发展,以“观上下左右之书”之法深入分析蒙文通“六经非史”观念。最后,结合《经史抉原》中收录的蒙文通《中国史学史》《从社会制度及政治制度论lt;周官gt;成书年代》《lt;宋略gt;存于lt;建康实录gt;考》等关于史学史、宋代学术史与浙东史学研究论述,进行对蒙文通“六经非史”观念的实证式解读论证,以蒙文通为例,实现对近代学术体系与治学典范从“六经皆史”到“六经非史”的通盘式完整论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针对蒙文通独到经学观念的相关经史论述展开整理研读。

在阅读与整理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关于蒙文通经学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后爬梳蒙文通《经史抉原》中相关论述,整理完成文献材料长编,亦实现进一步对蒙文通“六经非史”观念的通盘式完整理解,并结合蒙文通治史学术论证实现对其经史观念的实证式深入掌握。


(2)研究步骤:
本课题首先将从对蒙文通生平及学术生命了解入手,通过阅读《蒙文通学记》,实现对蒙文通师承关系、学术渊源与治学理念的大概掌握,基本确定选题方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专著
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2.周予同.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3.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第3卷,经史抉原.[M].成都:巴蜀书社.1995.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年.
5.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
6.(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新编新注[M].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年.
7.蒙默.蒙文通学记.[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8.蔡方鹿,刘兴淑.蒙文通经学与理学思想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
9.崔海亮.廖平今古学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14年.
10.张凯.经今古文之争与近代学术嬗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

论文
11.田河,赵彦昌.“六经皆史”源流考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4(03):125-129.
12.蔡方鹿.蒙文通经学四变述论[J].四川大学学报,2004(06):98-103.
13.蔡方鹿.蒙文通经学思想探析[J].中国哲学史,2005(01):95-102.
14.王汎森. 从经学向史学的过渡--廖平与蒙文通的例子[J]. 历史研究,2005(2):59-74.
15.蔡方鹿. 蒙文通对六经皆史说的批评及其经史观的时代意文[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3):44-49.
16.蔡方鹿. 蒙文通的今古文经学观[J]. 齐鲁学刊,2006(3):9-13.
17.刘巍.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J].历史研究,2007(04):63-88 190-191.
18.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J].近代史研究,2008(02):4-25 2.
19.严寿澂.经通于史而经非史——蒙文通经学研究述评.[J].中华文史论丛,2008(04):235-284 395-396.
20.张志强.经、史、儒关系的重构与“批判儒学”之建立——以《儒学五论》为中心试论蒙文通“儒学”观念的特质[J].中国哲学史,2009(01):101-111 100.
21.崔海亮. 蒙文通对廖平“今古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孔子和今文学》为中心[J]. 宜宾学院学报,2010,10(7):6-10.
22.张凯.浙东史学与民国经史转型——以刘咸炘、蒙文通为中心[J].浙江大学学报,2011,41(06):157-168.
23.刘耀. 经术与诸子:廖平、蒙文通的经史传承与民国学术[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2,39(5):170-176.
24.张凯.经史嬗递与重建中华文明体系之路径——以傅斯年与蒙文通学术分合为中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4(02):26-40.
25.张凯.《经学抉原》与民初经学之走向[J].学术研究,2014(04):103-111.
26.黄涛.试论蒙文通的经学立场与史学研究——以《古史甄微》为中心[J].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6,14(01):212-226.
27.皮迷迷. 经史转型与“儒史相资”——以蒙文通的“禅让”研究为例[J]. 中国哲学史,2016(2):56-63.
28.曾海军.从“原史”到“旧史”——《史微》与《经学抉原》之比较研究[J].哲学动态,2021(04):61-69.
29.鲍有为. 经史之间:蒙文通的素王革命论[J]. 史学理论研究,2022(3):125-132.
30.张龙秋. “六经皆史”说考论[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
31.曹泽宇. 民国学人对“六经皆史”说的诠释[D].南京大学,2017.
32.曹德良. 试论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以《文史通义》自刻本为中心的考察[A]. 辽宁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辽宁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2010:12.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4年10月至2024年1月初
确定论文选题,接受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下达的任务书,并按任务书完成资料收
集等前期工作,完成开题报告,于一月初正式开题。


2.2024年1月中下旬
结合前人已有研究,实现对《蒙文通文集》的通篇阅读整理,对于蒙文通“六经非史”观念有一完整准确理解,并规划文章具体结构与篇章安排。


3.2024年2月至3月中旬
结合已有认识,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完成论文初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