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978年Broadbent首次报告发现注意瞬脱现象,创造了经典的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SVP)范式。1992年Raymond,Shapiro和Arnell对其进行扩展,将其命名为注意瞬脱(attention blink,简称AB)。自此,不同国家的研究者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均得出“视觉通道上存在注意瞬脱”这一共同结论。
注意瞬脱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影响注意瞬脱个体差异的因素有很多,总结起来可分为两类,一是认知能力的差异,包括工作记忆的过滤效率和对分心刺激的抑制能力;另一种是情绪状态的差异, 包括由不同人格特质所影响的情绪状态的差异和意向聚焦。
认知能力差异因素中,Akyu#776;rek, Hommel和 Jolicoeur (2007)发现在注意瞬脱窗口内增加记忆负荷会增大注意瞬脱效应, 而在窗口之外则没有影响,Colzato (2007)等也证明了工作记忆容量和注意瞬脱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Arnell 和 Stubitz(2010)进一步发现, 工作记忆中的过滤效率而不是执行控制成分和注意瞬脱的大小有关。除了工作记忆的过滤效率以外, Dux, amp;Marois(2008)也发现对分心刺激抑制能力的高低也可以影响个体注意瞬脱效应的大小。Zhao, Li, Ding 和Chen(2012)发现,对分心刺激的探测和抑制可以有效的预测个体注意瞬脱效应的大小。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期望值对高低焦虑人群注意瞬脱的影响,假设期望对注意瞬脱产生影响,高焦虑人群受期望影响更大。
希望能应用于学校里教师针对不同焦虑特质的同学采取不同说辞,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和目的;进一步引申到办公学习生活中,不同期望的要求会对注意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办事效率与结果。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广泛阅读文献,研究前人思路,确定实验内容。
(2)通过问卷量表收集被试信息,进行筛选。
(3)利用eprime进行数据采集,通过SPSS进行数据分析。
4. 参考文献
[1]史若芸,沈昕彤,于战宇. 成就动机与任务难度对注意瞬脱的影响[J]. 心理研究,2020,13(05):426-431 442.
[2]陈江涛,唐丹丹,刘聪丛,陈安涛. 注意瞬脱效应的个体差异[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0):1564-1572.
[3]孙晓,李肖,贾磊,张庆林. 自我姓名加工的相对独特性:来自RSVP的证据[J]. 心理科学,2013,36(01):72-77.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4年
10月10日-11月2日:师生面谈指导,探索选题方向及思路。
11月3日-12月11日:收集资料,论文定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