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其面积和产量均次于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占我国粮食作物的1/4,全世界有35%-40%的人口以小麦作为主要的食粮, 其分布地区、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谷类作物前列[1]。目前,我国育种家选育了一批适应不同生态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等综合性良好的小麦品种,栽培专家对小麦高产、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些成果对我国小麦生产中发挥出增产增收的作用。
播期是影响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小麦适期播种可以充分利用冬前光热资源, 培育壮苗, 密度适宜有利于缓解个体和群体的矛盾, 构建合理群体结构, 促进产量三要素协调发展[2-5]。适期播种是小麦形成适龄壮苗越冬的关键措施之一[6],保证小麦从播种至主茎形成5叶1心的壮苗需要0℃以上积温570℃以上,是小麦大面积高产的基础。现阶段条件下,不同生态地由于温、光、水、土、热等生态条件的差异,小麦的适宜播期也存在差异。对于江苏苏北地区,偏迟熟粳稻以及水稻直播面积和及插秧面积的扩大,造成水稻的收获期的推迟,再加上部分地区收、晒、运等条件的限制,人为造成水稻晚收,导致小麦实际播种期超出小麦适宜播种期,晚播小麦的种植面积扩增。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研究对比播期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构成形态特征影响,以及生产过程中施氮量和氮肥运筹对晚播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调控效应,从而找到提高稻茬晚播小麦产量适宜的栽培措施组合,为稻茬晚播小麦实现高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群体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播期对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基追比对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不同的氮肥对群体和产量的影响,播期与氮肥运筹互作对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播期是影响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小麦适期播种可以充分利用冬前光热资源, 培育壮苗, 密度适宜有利于缓解个体和群体的矛盾, 构建合理群体结构, 促进产量三要素协调发展。适期播种是小麦形成适龄壮苗越冬的关键措施之一,保证小麦从播种至主茎形成5叶1心的壮苗需要0℃以上积温570℃以上,是小麦大面积高产的基础。现阶段条件下,不同生态地由于温、光、水、土、热等生态条件的差异,小麦的适宜播期也存在差异。对于江苏苏北地区,偏迟熟粳稻以及水稻直播面积和及插秧面积的扩大,造成水稻的收获期的推迟,再加上部分地区收、晒、运等条件的限制,人为造成水稻晚收,导致小麦实际播种期超出小麦适宜播种期,晚播小麦的种植面积扩增。
关键问题:(1)主要是进行大田实验不可控因素较多,影响实验效果。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实验方案:
1、试验品种:徐麦33(中强筋)
2、试验处理:试验采用裂区试验。主区为基追比:分别为7:3和5:5,副区为密度(180×104hm-2、240×104hm-2、300×104hm-2,分别为D180、D240、D300),副副区为氮肥水平(0、225、270、315kg/ha,分别为N0、N225、N270、N315),除氮肥外,每处理施磷肥和钾肥分别为120 kg/hm2和120 kg/hm2,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其他管理方式同大田管理栽培管理措施。具体实验设计如下表:
密度( ×104ha-1) | 基追比 | 施氮水平(kg/ha) | |
180 | 7:3 5:5 | 0、225、270、315 | |
240 | 7:3 5:5 | 0、225、270、315 | |
300 | 7:3 5:5 | 0、225、270、315 | |
技术路线:
氮肥运筹 |
密度 |
植株性状 |
节间长度分配 株高 株高构成指数 |
冠层光截获 叶面积分布 群体呼吸速率 群体光合速率
|
群体特征及产量 |
生育期记录 茎蘖动态 干物质积累 产量及其构成
株高 株高构成指数 |
形态学特征 |
光合生产与微环境 |
产量差异 |
密度及氮肥运筹对晚播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调控作用 |
研究方法:
1.群体指标
播种后三周后调查基本苗,与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调查群体动态变化。同时每个处理取单株10株(开花期和成熟期取20个单茎),调查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根据不同生育期将植株分别分为茎、叶、颖壳和籽粒,105℃杀青30mi,80℃烘干至恒重,测定干重,然后用粉碎机粉碎,用于植物的氮的测定。
2.产量的测定
2.1产量的测定
2.2花前贮藏同化物对籽粒贡献率的计算
花前贮藏同化物对籽粒贡献率=(开花期营养器官干重-成熟期营养器官干重)/收获期籽粒干重×100
2.3分蘖成穗率的计算
与拔节期调查1m2双行的群体主茎数和开花期的穗数。
分蘖成穗率=开花期穗数/拔节期的主茎数
2.4干物质积累转移相关指标计算方法
花前干物质累积量(DAPA)=花前(叶片 茎鞘 颖壳)干物质累积量
花后干物质累积量(DMAAA)=总干物质量-DAPA
干物质转移量(DMT)=干物质累积量-成熟时(叶片 茎鞘 颖壳)干物质累积量
干物质转移效率(DMTE)=干物质转移量/干物质累积量×100%
3冠层光截获
于孕穗期开始进行测定,采用LP-80型冠层分析仪,测定位置分别为冠层上方(10CM)、倒三叶层和地表(距地表5cm处),将90cm棍棒式以水平横深于行内与行间测定,每个小区3次重复。
群体消光系数按以下公式计算:K=-ln(I/I0)/LAI,式中I0为冠层上方自然辐射强度;I为通过一定叶层后的辐射强度,LAI为改叶层的叶面积指数。
3光合速率测定
3.1花后冠层叶面积系数测定
从开花期开始,每隔7天取样1次,于每个处理长势均匀连续取20个单茎,分别将上三叶(上部叶片)和底部叶面积分开,用比叶重法计算上三叶和底部的叶面积,上部叶片和下部叶片之和称为全部叶面积,分别计算上部叶面积系数,下部叶面积系数和全部叶面积系数。别分别烘干定氮。
3.2群体光合速率测定
参照董树亭(1990)的方法,采用红外线CO2分析仪。同化箱为55cm×55cm×110cm铁框架,聚酯薄膜密封(透光率为95%),内置两个小风扇,用来混匀空气和平衡温度。每个小区在上午9:30~12:00自然光照下测量,读数时间为2分钟的动态变化量。同步与黑色遮阳布遮光测定其呼吸强度,同步在试验的小区旁边空白土地测定土壤的呼吸。
4. 研究创新点
1.前人多研究不同播期下密度或者氮肥单独处理下对小麦冠层结构的影响,本课题通过研究氮肥和密度耦合作用下对播晚播稻茬小麦的群体质量的调控效应,为南方稻茬小麦高产与稳产提供理论支持。
2.探究群体光合生产力与单株性状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晚播稻茬小麦的群体质量来稳产,提高产量。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8.09——2019.03确定课题,设计方案,并完成秋播工作;阅读文献,整理读书笔记,撰写文献综述。
2019.03——2019.04关键生育期完成相关指标的测定、取样、收获等工作。
2019.04——2019.05 测产和室内实验,整理实验数。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