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耐低磷环境下株高与生物量关联分析开题报告

 2023-02-13 09:49:4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研究意义:

我国约有三分之二的耕地缺磷,其中南方农田是我国含磷量最低的土壤之一。大豆是喜磷作物,因而土壤缺磷限制其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在土壤中,磷素因为吸附、沉积和转变为有机磷等原因致使80%以上的磷不能被植物体直接利用。因此,只有通过向土壤中不断施用磷肥,作物才能获得和维持较高的产量。而大量施加磷肥在增加农业成本的同时,也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破坏生态环境。为了高效、合理地利用磷肥,许多研究人员都对低磷胁迫下植物一系列适应性生物学机制做了一定研究。

本研究利用关联分析方法挖掘耐低磷相关基因并研究植物耐低磷的机理,为磷高效育种奠定基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在对219份自然群体表型性状鉴定的基础上,精细定位耐低磷对产量性状影响相关的位点,根据表型鉴定数据对精细定位结果进一步验证。将关键候选基因转入拟南芥对其功能进行验证,获得较为准确的与大豆耐低磷相关显著关联的功能位点。

研究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案

对219份试自然群体进行表型性状鉴定;利用SSR标记对群体结构进行分析。全基因组SSR标记扫描,完成大豆耐低磷性状的初定位;根据初定位结果,在目标基因座区域设计新的标记引物,进行精细定位。继续进行田间表型性状鉴定;根据表型鉴定数据对精细定位结果进一步验证,确定与产量性状相关的位点。

可行性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1)利用了较为新型的分子标记技术,SNP和大豆全基因组SSR;

2)利用了关联性分析,能够把性状表型同基因的多态性结合起来分析,可以直接鉴定出与表型变异显著相关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等位基因;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江浦试验站种植219份自然群体,进行低磷和对照处理,测定R2期生物量。

2)成熟后考察百粒重、每株粒数、总重等表型性状。

3)根据表型鉴定数据对精细定位结果进一步验证,确定与耐低磷性状相关的位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