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财经类大学作为近几年来最热门的报考学校之一,其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财经类毕业生供给来看,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高校都开设财经类专业,财经类毕业生数量增幅远远大于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平均增幅。特别是1999年以来,很多高校都纷纷增开或扩招财经类专业,一些非财经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见到社会对财经人才需求火旺,纷纷上马兴办此类专业的大专班;一些成人高校、业余大学和职工大学也一哄而上,造成了财经类毕业生数量猛增,质量难以保证,自己挤兑了自己的人才市场。
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 #8220;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8221;,而国家连年扩大招生使得大学生的数量骤增,造成了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过于求的现状。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南京财经大学近五年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根据其实际情况,建立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同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得出的结论,将结果进行纵向对比,分析近五年南财经济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变化趋势,针对变化趋势给出一定的建议。分析影响当前财经类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对于引导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针对性地提高内在素质和能力,进而提高其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推进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进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阐明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回顾相关内容的研究动态,开展文献综述,提出研究视角、方法、目标及技术路径,给出本研究的难点、创新及不足
2、利用统计数据,对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近五年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就业能力的界定众说纷纭,始终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定义。研究总结了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富盖特( Fugate)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布朗( Brown)认为,就业能力是找到并保持不同就业的相对机会;英国工业联合会( CBI)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为适应雇主或顾客的变化的需要而具备的资格或竞争能力,以及在工作中释放激情和潜力的能力。国内学者也对就业能力的定义进行了探讨 :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 、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汪怿认为就业能力的实质是一种个体的能力,是各种有益于就业的能力的总和,且具有动态发展的倾向。
在就业能力结构的分析上,主要分为二维度、三维度、四维度、五维度和其他维度。郑晓明认为在就业能力的构建元素上,可分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即智商(IQ)与情商(EQ)。劳尔等人 ( Law ,Wong & Mobley) 认为就业能力主要由三个维度组成:个人适应性,个体与市场的交互,职业身份。帕拉尔(Pallard)提出就业能力应该包括四个组成成分:资产,发展,表达,个体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环境。徐涌金,高秋艳认为就业能力结构是五维度,包括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求职能力,适应能力。罗峥,方平,等人认为决定就就业能力的九个因素分别为团队合作,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内省性,专业技能,实践经验,职业动机,就业信息获取,求职方法及自我定位。
在就业能力模型的建立上,学者们在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的过程中,分别采用了经验总结法、调查统计法、因子分析法等各种研究方法。有的学者长期关注、研究大学生就业,或者是直接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他们通过对具体实践活动的归纳与分析,构建出能力模型,或者是有些在校大学生等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研究并验证了一些经典模型,并借此提出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口。有的学者将要研究的问题设计成调查量表表或问卷,通过社会调查收集对象人群的意见和看法,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各种分析判断,进而构建能力模型。有的学者采用因子分析法,将就业能力作为潜变量,把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有关因素作为可观测变量,从研究变量内部相关的依赖关系出发,将相关性较高的观测变量分在同一类,每一类变量代表了一个基本结构,即公共因子。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计划:
1、2022.11.27完成选题工作
2、2022.11.27 - 2022.1.15完成开题工作
5. 参考文献
[1] Fugate,M.,A.J. Kinicki,B. E. Ashforth. Employability: A Psycho-social Construct, Its Dimensions, and Applications [J] . Journal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4,(1). [2] Pool,L. D. P, Sewell. The Key to Employability: Developing a Practical Model of Graduate Employability [J] .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7, 49 (4). [3] Lee harve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l ,(2):97一109. [4] In Search of Employability [R] . A Response by NIACE to the CBI Discussion Document, 1998 . [5] 郑晓明. #8220;就业能力#8221; 论 [J]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 ( 3) . [6] 汪怿. 就业能力: 促进高校就业的重要方面 [J] . 教育发展研究, 2005, (4). [7] 时勘,刘长江,张淑华,于文明. 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指导对策〔A〕. 安国启.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 〔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8] [11] K. S. Law, C. Wong, W. H. Mobley. Toward a Taxonomy of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s [J]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998,(4). [9] 王霆,曾湘泉,杨玉梅. 提升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 (J).人口与经济, 2011 ,(3). [10] 汪昕宇. 岗位需求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水平测度--基于北京地区的调研(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9). [11] 马绍壮,朱益宏,张文红. 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维度与测量(J). 人口与经济2012,(4). [12] J. Hillage, E. Pollard. Employability: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 〔R〕. London: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1998 . [13] 张红,乔忠. 大学生综合就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J). 山东社会科学,2011,(4). [14] 杨旭华. #8220;90后#8221;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 人口与经济,2012,(2). [15] 乔志宏,王爽,谢冰清,王祯.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其对就业结果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 ,(3). [16] 徐涌金,高秋艳.试析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17] 张丽华,刘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 [18] 王培君.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 ,(11). [19] 罗峥,方平,付俊杰,张腾月,张寓杰,赵晶.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初探(J).心理学探新,2010,(1). [20] 卿石松. 大学生就业决定因素分析--基于多层模型的方法(J). 人口与经济,2012,(1). [21] 宋国学.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大学生职业能力结构及其维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 ,(12). [22] 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10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0,(7). [23] 李楠.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途径与对策(J).职业,2007,(3). [24] 周奔波,姜美英.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就业能力提升(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11). [25] 井昊.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及完善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