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总结了过去五年的经济发展情况,其中主要是我国的赤字率下滑,社会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民用汽车和私人轿车的保有量都在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汽车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缩短了人们在行程途中的时间。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随着私人轿车数量的增加,城市里面的交通变得异常的拥堵,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这导致了许多安全隐患,尤其是对于在道路上行走的行人。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超过了10万,而全球范围内每年的死亡人口中有一百多万人是由公路交通事故造成的,由于公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残更是高达数千万次,在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道路中行走的行人。世界卫生组织报告里的数据表明,近些年每年公路交通事故造成超过120万人死亡,占世界每年总死亡人数的2.1%。同时,间接造成的伤残人数达5000余万。预计到2020年,在世界总死亡人数中,因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将从1990年的第9位上升到第3位,其中超过10%的事故死亡者为路人。因此道路交通的安全问题成为了焦点,变成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为了让道路中的行人更加的安全,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将道路分为机动车行驶带、非机动车行驶带、行人带。这些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道路的安全问题,但是却不能有效防止有些酒后驾驶、疲劳驾驶中驾驶员的失控行为及其带来的影响。为此,各国都有很多学者对行人保护系统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本文更多研究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车载行人检测系统设计,而是在智慧交通背景下结合了智慧路网分析、路口行人检测、车载通讯接收等技术而整合的车载行人预警系统。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智慧交通需要在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集成运用于传统交通运输系统,改变现有交通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输组织和交通管理的形态,形成一套将虚拟和现实相结合,能够按照需求变化而变化的智慧型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智慧交通融合了各类先进的技术,使人、车、路显得更加协调、有序,使交通服务更加人性化。智慧交通的应用预计能使高峰时期拥堵路段的通行能力、交通运输能力翻几番,交通事故率也可降低80个百分点。作为缓解交通拥堵、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之一,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构建对我国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可谓意义重大,成为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现如今,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即将迈入智慧城市3.0的新时代,即以服务为核心导向的新型智慧城市。在此大背景之下,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及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交通拥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得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系统的互联互通,而智慧路网也应运而生。目前的智慧路网方案是在传统交通监控的基础上,拓展了车辆、行人、事件检测、诱导发布等智能设施,升级了信号控制模式,整合了前端设施空间布局,并搭建智慧路网数据管理平台,将城市道路打造为自动诊断、自主调节、自我整合的智慧道路。在数据采集和接入到大数据中心后,建立在线的智能化管理应用平台,对前端采集到的交通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与挖掘,构建一系列功能应用场景。而今天所需要做的,就是利用这个智能路网的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其实时监测的路口行人情况,以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传导到车载设备中,给予驾驶员准确的行人预警信息,帮助司机提前知晓路口的行人数量及行人状态,合理规划路线及控制车速。
值得一提的是,该设计并非通过数据平台将资讯发送至全部车辆,而需要通过路口信号灯或摄像头等带有识别、感知功能的设备,识别就近的车辆发送数据,具有距离有效性,以便车辆及时作出反应。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设计依托于电气工程的相关技术以及电路、电子相关领域知识和控制系统原理,进行系统设计。对诸如温度、湿度、光照、声音强度等进行收集并进行一定的控制反馈,技术实现上可采用单片机、PLC以及可用的计算元件进行分析控制,同时使用编程软件描述如何具体实现系统设计,最后进行相应的测试。
4. 参考文献
(1)王兆安、刘进军主编 电力电子技术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陈建明主编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3)张洪润,孙悦等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 工作计划
1周
2020.2.26-3.2 毕业实习总结;
2周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