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引导金融支农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20 18:01: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把农村金融的问题放大角度去考察是落后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的金融发展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安格斯迪顿认为“不仅仅向非洲捐款,更要把钱用到符合非洲利益的地方”。《白人的负担》威廉伊斯特利认为,向落后的地区和国家的资金援助不能有效促进当地的发展。这些观点表明,从农村金融角度看,直接的向贫困农户提供资金支持不能有效促进农村金融经济发展。尽管资金的匮乏是导致落后的地区和国家产生贫困陷阱的原因之一,简单的资金流入、财政直接支援却并不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因此,探究财政政策对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对我国财政政策的计划和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从理论层面上分析,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前瞻性:一是完善基于中国特色的财政金融理论,缩小城乡差异,促进我国现代农村金融发展;二是可以为政府根据不同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针对性的实施财政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决策思路和理论依据;三是丰富政府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理论体系,拓宽政府的理论视野。 此外,从实践角度来说,文章的研究目标就是对国内现阶段的财政措施进行指引,政府财政金融政策是否有实施的必要性,这对于促进国内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的研究理论不但从事实层面思考、综合考量对应于不同区域的现行农村金融的特点,同时也为应对不同区域特色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提供了现实性案例,进一步科学解决国内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正确合理地引导金融机构开拓发展农村市场,统筹城乡发展差异,确保农村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研究着力研究以扶农为导向的国家政策性农村金融财政政策是否有长期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并分析财政政策的影响机制和效应。

农村金融具有天生的弱质性,具体到我国,由于农业产业的弱势,历史原因导致的农村资本金缺乏,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和农村金融逐渐市场化、自由化,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较城市金融严重滞后,未能真正实现资源配置、普惠支农的价值。

理论方面,本文梳理公共财政政策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研究脉络与理论基础,并着重分析了农村金融财政政策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研究 国内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发展落后、城乡差距大,潜藏着农村地区金融体系因为储蓄资金外流而出现的所谓“系统性负投资”问题(Boatright,1999;王曙光、邓一婷, 2006)。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长期处于最严格的金融抑制之下,金融机构普遍存在“惧农”“恐农”的心理状态,使得农户的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金融体系未能发挥有效配置农村资源的金融功能,阻碍了农村地区金融机制的发展,导致了农业体制的不足(丁志国等,2012)。

现阶段国内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供给者主要有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是基于村庄共同体上形成的,有其特殊的地缘、血缘纽带(王曙光,2007),它克服了信息不对称、道德选择、资源配置等问题,可以达到可持续的发展和存续。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文献研究法

广泛阅读国内外关于农村金融发展和财政政策的文献资料,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现有的观点和理论,总结梳理不同学者的立足点和结论,找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从而确定本研究的重点及研究角度。

(2)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实证是目前最主流的论证方式,本文侧重于理论层面去探讨分析财政政策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再辅之以实证研究,论证理论分析的合理性。理论分析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李艳秋,辛立秋,赵孟鑫.财政支农与金融助农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溢出和门槛特征[J].地方财政研究,2021(10):65-71 79.

[2]李洪侠.乡村振兴视角下财政金融支农协同作用研究——基于DEA-Malmquist和Tobit模型[J].西南金融,2021(07):14-2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