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如今数字化的高速发展阶段,世界各个国家均在积极通过数字科技加快金融发展步伐,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充分发挥其广覆盖、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能够为解决我国收入差距过大,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平衡城乡经济发展等提供新的思路。
同时,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相关从业者提供了一些合理的政策建议。
在宏观层面,可以加强政府指引、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完善的数字普惠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和金融政策,同时各地方政府需加强各地区之间普惠金融的协调发展,增加彼此在政策上的联动性和协调性;在中观层面,加强征信体系的建设,运用大数据技术将更多贫困人群也能够纳入征信体系中来,同时在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上拓展对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发展经济的影响。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分析得出数字普惠金融是否降低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三、写作提纲: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在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方面,国外的数字金融发展在此方面研究可供参考的文献相对较少,更多是将数字金融作为促进金融发展的工具,探究其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Gabor 和 Brooks(2017)的研究表明在现如今的金融科技时代,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相结合为金融的普惠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对于推广并发展普惠金融,将低收入人群纳入到金融服务的范围之内,提高金融服务可获得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Ouma 等(2017)对非洲国家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移动金融服务的范围扩大,增加了家庭储蓄,特别是对于被排除在传统金融服务体系之外的低收入群体来说,扩大移动金融的服务范围是促进储蓄增加的有效途径。Ozili(2018)研究了数字金融对于金融包容性和金融稳定性这两方面的影响,认为数字金融相比于传统金融来说,在保障用户支付安全、帮助用户快速决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为数字金融服务提供商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通过增加总支出支持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对每个经济体的普惠金融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宋晓玲(2017)引用了 2011-2015 年普惠金融指数以及《G20 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的相关概念,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作用的具体机制。同时通过我国 2011-2015 年 31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宏观数据构建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对其予以验证,总结出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均衡性。曹之明(2018)运用分区域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发展之间的相关性,数字普惠金融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对普惠金融服务模式予以优化创新,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服务的准入门槛以及各方面成本,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之间差距的均衡。此外在数字普惠金融产品服务、数字普惠金融设施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完善,同时还针对相关法律法规提出了科学建议与措施。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 1 章绪论。
阐述数字普惠金融提出的背景及意义,归纳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明确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 2 章文献综述。
5. 参考文献
[1]向洁,胡青江,闫海龙.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2):65-70.
[2]胡联,姚绍群,杨成喻等.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缓解相对贫困吗?[J].财经研究,2021,47(12):93-107.
[3]金飞.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经济增长 ——基于我国294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J].生产力研究,2021(12):117-121.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