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鳜鱼(Siniperca chuatsi)俗称鳜花鱼、桂鱼,隶属硬骨鱼纲,鲈形目,鮨科,鳜亚科,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各大水系,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地[1]。鳜鱼是我国著有的淡水名贵鱼类,肉质细嫩,多肉少刺,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2]。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鳜鱼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量迅速提高。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水域环境污染以及近亲繁殖等原因,导致鳜种质资源大幅衰退[3]。因此,开展鳜鱼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分子水平研究鳜鱼遗传多样性的方法主要有RAPD标记技术、AFLP标记技术以及微卫星标记技术等。杨受保等[4]采用RAPD技术,研究了3个不同水域鳜鱼群体的基因组,发现这3个群体内遗传变异度较大。方展强等[5]采用RAPD技术,对野生鳜和养殖鳜进行研究,发现野生鳜比养殖鳜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王伟伟等[6]采用AFLP技术,研究了6个不同地理群体的斑鳜,发现这6个群体间存在着极为显著的遗传分化。
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s DNA)又称小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s)或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s),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常常表现出高度的长度多态性[7-10]。Beckmann等[11]许多科学家根据微卫星的结构特点,结合PCR技术,建立了微卫星标记技术。随后,这项技术被广泛运用到了许多科研领域中。梅秋兰等[12]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鳜原种群体和养殖群体进行了研究,发现鳜原种群体比养殖群体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杨慧荣等[13]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研究了野生大眼鳜的3个不同地理群体,发现这3个群体间属于中等遗传分化水平。但有关鳜在江群体和放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报道尚未见到。本课题采用微卫星技术,对捕捞自长江不同江段的鳜野生群体和增殖放流群体进行研究,了解鳜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以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鳜种质资源。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研究目标
本课题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捕捞自长江不同江段的几个鳜野生群体和增殖放流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以对鳜鱼的增殖放流进行评估,从而引导增殖放流和选种育种,对鳜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
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捕捞自长江不同江段的几个鳜野生群体和增殖放流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
2.技术路线
4. 研究创新点
水产科研领域中,微卫星及其应用研究只是在近几年才被广泛应用起来。而本课题即采用微卫星技术,并首次对长江江段鳜在江群体和放流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对长江江段鳜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6.9 查找文献资料,并确定课题。
2016.10-1016.11 对不同来源的鳜鱼进行DNA的提取。
2017.1-2017.3 PCR扩增以及对PCR产物进行检测。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