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1983年12月, Smith等报道了采用重组杆状病毒(Baculovirus,BV)感染昆虫细胞表达外源基因的工作,他们将人干扰素-β(Interferon-β,IFN-β)编码基因克隆在BV多角体蛋白启动子下游,在体外培养的昆虫细胞成功表达出重组人IFN-β。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1.优化昆虫细胞最佳培养条件
2.优化杆状病毒最佳增殖条件
拟解决的问题: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
究方法:
(1)昆虫细胞悬浮培养(摇瓶)
初始密度(1106 )→培养96小时
每隔24小时取样,检测细胞密度
生化指标 Gluc ,Glu , Gln ,NH4 ,Lac . 生化指标。
得到细胞峰值时候的培养基中各指标。
(2)重组杆状病毒增殖优化
SF9细胞培养至一定细胞密度,进行细胞离心,采用新鲜的培养基按照一定的细胞密度进行重悬,接种不同量的病毒。接毒后72h检测细胞存活率,收获病毒,检测病毒效价。分组如下表:
组别 | 细胞密度(106cell/ml) | 接毒量(MOI) |
1 | 0.5 | |
2 | 0.5 | 1 |
3 | 2 | |
4 | 0.5 | |
5 | 1 | 1 |
6 | 2 | |
7 | 0.5 | |
8 | 2 | 1 |
9 | 2 |
可行性分析:农科院具备全套的实验设备材料和技术。具备实验基础。同时所在的实验室发表过多篇相关论文,且长期进行该项目研究具备理论基础。
4. 研究创新点
利用生化分析仪,分析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的培养基生化指标变化,与细胞生长情况和细胞活性共同分析,在摇瓶悬浮细胞培养中少见。
摇瓶悬浮培养sf9昆虫细胞增殖杆状病毒利用正交实验法研究接毒量(MOI)和接毒初始细胞密度和病毒增殖量的关系也属特色之处。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预期的进展
(1)得到昆虫细胞最佳培养条件
得到最佳的Gluc,最佳Glu,最佳Gln,最佳NH4 ,最佳Lac值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