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真实盈余管理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随着环境的变化,大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由应计盈余管理方式转变为真实盈余管理方式。
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实证模型、盈余管理方式变化的原因、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其经济后果等四个方面。同时,现有文献对审计师法律责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应计盈余管理。由此看来,我国目前缺少对审计师法律责任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
虽然国际上存在一些相关的研究结果,但其研究背景与结论都与我国的实际国情不符。因此,本论文基于大智慧案例,运用科学的方法探讨审计师法律责任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的关系,拓展了审计师法律责任的研究方向,进一步丰富了审计师影响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依据。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通过研读与审计师法律责任、真实盈余管理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关于审计师法律责任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现状。并且结合大智慧案例,研究企业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对审计师个人经济后果的影响、审计师由于自身法律责任风险的考虑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风险的评估。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Roychowdhury(2006)是第一次直接对真实盈余管理做出定义的,其定义如下:真实盈余管理是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扭曲,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是为了误导至少一部分股权投资者,使之相信企业的财务数据是通过正常经营活动得到的。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方式不同,它主要是通过真实的生产交易活动操控来满足盈余水平,其实质并不违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审计师不关注真实盈余管理。Cohen等(2008)也有这类似的看法,当审计师更多地关注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时,上市公司会转向更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因为真实盈余管理是#8220;低成本#8221; 的,它比应计 盈 余 管 理 更 易 逃 脱 审 计 师 和 监 管 者 的 审 查。Cohen和Zarowin(2010)认为,事务所越大或任期越长,客户越倾向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Kim和Park(2014)发现,真实盈余管理中客户过度生产或异常经营决策行为与审计师诉讼显著正相关,即客户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审计师辞职的机率也越高。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
1.2022-11-06至2022-11-19,通过网络、数据库等路径查阅收集文献资料,确定论题,准备开题报告。
2.2022-11-20至2022-11-26,认真阅读文献资料,进一步修正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完成开题报告。
5. 参考文献
[1] 崔云,唐雪松. 审计师法律责任风险关注度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J]. 审计研究,2015,(06):60-69.
[2] 曹国华,鲍学欣,王鹏. 审计行为能够抑制真实盈余管理吗?[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29(01):30-38.
[3] 李江涛,何苦. 上市公司以真实盈余管理逃避高质量审计监督的动机研究[J]. 审计研究,2012,(05):58-67.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