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谨慎性原则自二十世纪末正式引入我国以来,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从最一开始表现为对资产的低估扩大到对收益的确认和会计报表披露,以至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逐渐成为对披露具体相关性、可靠性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这在会计实务中有着约束的作用。
谨慎性原则是一项起修正作用的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会影响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如果不加以估计和判断,则不利于投资者和经营者掌握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不能作出正确的的投资经营决策,因此谨慎性原则可以让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其次,企业的经济活动有一定的风险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提高抵御经营风险和驾驭市场的能力,需要我们谨慎地应对市场的变化,谨慎地估计经营风险。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主要研究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以及谨慎性原则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措施。
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具体的会计实务操作中随处可见。
如收入的确认、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固定资产价值的确认、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或有事项的确认、关联方交易的披露、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计量等。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研究,可以按其运用程度和范围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一)1992年至1997年 1992年发布,并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同时,在行业会计制度中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
(二)1998年至2000年 1998年陆续颁布的《投资》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及《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得到进一步的运用。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22年11月1日-11月23日--确定选题并提交。
第二阶段:2022年12月10日-12月31日--完成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2022年1月19日-2月19日--细列提纲并进一步收集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人民出版社,2007(4)
[2] 查秉柱,《新会计准则下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科技资讯,2007(2)
[3]费伦素,关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若干问题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6(3)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