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群体极化现象研究——以“德阳市安医生自杀事件”为例开题报告

 2023-02-03 10:51:4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通过网络媒体引发的热门事件的激烈程度远超人们想象。

从早些年的“我爸是李刚”案到近几年公交车坠海事件等公众热议的话题背后,都存在这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同时随着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 的交互越来越密切,界限越来越模糊,网络群体极化的结果开始渗透并影响社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网络迅速发展,诸多网络现象出现,其中“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成为研究热点,笔者主要通过国内近期发生热点事件德阳市安医生自杀事件为例,通过对传统媒体以及自媒体就此事的一系列报道以及网民对此事前中后期所发表的评论进行研究,分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诱因、影响以及引导等方面。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只有当我们能有效的利用其来维护社会公正,有效的遏制其对社会造成危害时,网络社会才会趋于成熟。

社会中的每一部分、每一个体都应该履行自己的责任,维护网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才能共同构建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概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理论研究方面,有研究者将网络传播中群体极化现象的形成机制归纳为——“沉默的螺旋”机制、协同过滤机制和群体感染机制。

具体来说,“沉默的螺旋” 机制指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 (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笔者主要通过文本分析,对安医生自杀事件前中后期的媒体报道以及网民评论进行分析,透过现象看问题,探究诱因以及引导途径。

前期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览,从中理清此类研究大致脉络,站在巨人肩上,辅以理论支撑,总结前人经验,对文本进行编码分析量化。

中期通过波特方格模型架构文章,概括决定内在价值观,运用相关理论原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张楠.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机制[J].新媒体研究,2018,4(11):36-37.[2]李少娟.从若干公共事件浅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J].新闻传播,2018(04):32-33.[3]钭娅,金一波,史美林,薛鹏达,聂健.网络群体极化的现象分析与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0(01):24-28.[4]唐远清. 网络群体极化的社会心理分析[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7-06(003).[5]袁慧,李锦珍.网络群体极化表现及其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09):140-142.[6]刘青.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3(03):56-59.[7]周田溆.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J].新闻世界,2012(05):177-17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