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沙尘暴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内蒙古地区地处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区域之一。
研究内蒙古地区沙尘暴的发生发展机制,对于预测和防范沙尘暴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沙尘暴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气象观测技术的进步和数值模式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沙尘暴的发生发展机制、预报预警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国内学者对沙尘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沙尘暴的形成机制研究:例如,钱正安等(1979)指出,强冷空气入侵、不稳定层结和地面强风是沙尘暴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整理内蒙古地区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相关资料,包括气象观测数据、卫星遥感数据以及数值模式输出结果等。
2.对此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进行分析,包括高低空环流形势、天气系统演变以及物理量场特征等。
3.分析此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沙尘起沙、传输以及沉降过程,探讨其发生发展机制。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
1.资料收集与处理:收集内蒙古地区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各类气象观测数据,包括地面观测数据、高空探测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等,并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处理。
2.天气形势分析:利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分析此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天气形势,包括高低空环流形势、天气系统演变以及物理量场特征等。
3.沙尘暴发生发展机制分析:基于天气形势分析结果,结合沙尘暴发生发展的理论知识,分析此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起沙条件、传输路径以及强度维持机制等。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
1.精细化分析:将利用更高分辨率的气象数据和数值模式,对内蒙古地区此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精细化分析,以期更准确地揭示其发生发展机制。
2.多源数据融合:将综合利用地面观测数据、高空探测数据、卫星遥感数据以及数值模式输出结果等多源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分析,以期更全面地了解此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3.机制分析深入:将结合最新的沙尘暴发生发展理论,深入分析此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起沙条件、传输路径、强度维持机制以及不同天气系统和物理过程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对该地区沙尘暴的预测预报能力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黄忠伟,张碧辉,赵琳娜,等.2017年5月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观测分析[J].气象,2018,44(11):1417-1428.
[2] 郭锐,黄建平,王式功,等. 2021年3月14—15日东亚一次强沙尘暴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J]. 大气科学,2022,46(5):1157-1173.
[3] 朱琳,张镭,王静,等.2023年3月19—24日北方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分析[J].气象,2023,49(7):885-897.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